清华金融评论|信用经济:打通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
文/同盾科技副总裁、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顾威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本文指出信用经济将打通高质量发展“任督二脉”,并借鉴他山之石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建言献策。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几个数字值得注意:五年来,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从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到,我国经济的基本盘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站在新的时代节点回顾历史,更能看清前路。当前人民的需求发生转变,物质层面从生存型消费升级到发展型和享乐型消费,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方面更加追求品牌、品质和健康;精神层面上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非物质形态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些现实变化决定了我国要放弃粗犷、片面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进而向追求更高质量的增长模式进行转变。高质量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路上必须要达成的目标,是众多子目标的合集。
高质量发展核心推动力: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
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具有击穿和串联所有高质量发展组成部分的力量,无论是面向绿色发展、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还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建设目标,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就像是一对互相作用力,调动所有高质量增长所需要素输出澎湃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个人消费代替出口和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国未来的消费经济也许将会有崭新的面貌。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改变,95后和00成为消费主力军,花呗、京东白条等分期消费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将会改变他们父辈们养成的消费习惯。我国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9000美元的大关,跟美国1976年的水平相当,根据国外经验,这正是消费升级和各种模式的消费信贷极速扩张的阶段。以1970年为基点,美国信贷消费资金迎来爆发式增长,个人信用总额从1970年的1100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32000亿美元,增幅达到30倍,是GDP增幅的5倍多。
中国如今也站在信贷资金起飞的基数上,其实从近年来消费信贷的火热也能窥见这个迹象,信用消费已成为消费升级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但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在共享经济、供应链体系、电商物流、金融保险领域均有体现,已经严重影响消费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信用体系建设落一子而盘活全局。健全的信用体系生态将是消费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信用经济的价值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无形的,信用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驱动力,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几十年的增长。
以社会层面来讲,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国家,发展小农经济,而西方过早就进入了商业社会,决定商业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是法律和契约,而中国更多依仗的是道德和权威的约束,因此直到近代也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契约精神和信用精神。创建一个健全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他山之石:信用建设美国启示录
再联想到互联网协会牵头八家征信机构成立的百行征信,可见不管是政府、半官方机构及各大企业都开始积极布局探索中国征信体系之路。目标已经非常明确,路径的选择就显得极为关键,美国完善成熟的征信体系一直为国内企业赞扬,在建设我国征信体系的道路上为何不尝试“摸着美国过河”?事实上,美国的信用建设也经历过乱象频出的时期,有研究者认为有两个法案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是《社会安全保障法》。该法案奠定了美国现代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石,使得每一个公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养老、医疗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这样就解决了美国人的后顾之忧,让大家都有“勇气”去花钱。
另一个是《公平信用报告法》。这一法案具体规定个人信用局如何对消费者信息,包括个人信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使用。《公平信用报告法》奠定了美国信用社会的基础。每个美国人都会拥有一个唯一的、终身的社会保障卡社会安全号(SSN)。SSN类似于国内的身份证,无论是读书、工作、置业、缴税、在银行开户、申请信用卡等,都离不开SSN。美国的经验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信用经济将是未来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基础。
中国特色信用体系建设路径
美国征信体系有以下几个特征:三家巨头保持差异化竞争,避免一家独大;征信报告具有极强的单一性和权威性;企业、银行必须按时提交用户的准确信用信息;多家监管机构共同监管。美国征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其运作完全市场化,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干预其日常运作,但必须受相关的法律约束。美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征信机构、数据的原始提供者以及信用报告使用者等自然人和法人的法律。这些经验都有很多参考价值,但是也不应忽略中国市场自身发展的独特性,相较于美国中国眼下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
以消费信贷来说,我国形成了信用卡体系和线上消费信贷体系并存的格局;以共享经济来看,中国共享经济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内容上都远远领先其他国家;此外,我国严重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当下一个重要特征。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形成一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征信体系。笔者认为中国征信体系的建设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发达国家信用体系无不是在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成长起来的,我国也不能例外,信用建设牵扯到企业之广、行业之多、部门之杂是难以估量的,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机构作为主导方和协调方,是难以推进下去的,政府一定要在这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上而下进行大力统筹和推进,进行政策性引导。
同时,相对于美国,我国互联网金融是新时代征信的特色环节,政府应将征信信息收集和使用的范围从银行扩大到所有在政府注册、接受监管的信贷公司,包括P2P、线上和线下的民间小额贷款公司。
建立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建立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各类型基础性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加强对个人基本生活保障、信息安全保护等法规的设立。同时对失信行为应给予更严厉的惩罚措施,通过立法科学界定失信程度,建立失信行为分类管理机制、“红黑名单”的认定及退出机制、失信行为处罚措施公开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的机制,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数据确权流转,打造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数据确权流转,打造一个数据共享平台。目前数据的公益性、商业性,数据的使用权、所有权等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的界定,数据的确权流转,以及基于数据生产关系的确立将是未来的重点。用户在网上行为留存的数据到底是属于自己还是属于互联网企业?企业使用数据的边界在哪儿?这些问题最终还是需要用技术和法律把数据时代的生产关系确权。
确权之后的数据才会具备自由流转的价值,也为打破数据孤岛提供了基础。当然,要想真正打破数据孤岛的问题,还需要政府、企业、用户等多方主体的通力合作,破除巨头型企业的垄断。
打破线上和线下的藩篱
打破线上和线下的藩篱。打破传统路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整合社交、电商、出行、旅游等平台信用数据,线下整合央行、税务、工商、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的信用记录,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安全信用体系。
积极推进信用要素向新兴领域拓展
积极推进信用要素向新兴领域拓展。促进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信用支付等第三方信用服务和产品在共享经济、供应链金融、物流电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不断拓宽信用的覆盖面,拓展信用的辐射领域。
尊重地域发展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现状
尊重地域发展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现状。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可能也是长久都会持续的局面,我国的发达板块以北上广深为例,其消费模式已经从满足生存进化到了追求品质的阶段,而我国落后的发展板块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较低的消费水平阶段,能够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也有相当大的落差。征信体系的构建很难全国一盘棋的推进,建议因地制宜,建立试点机制,根据发展情况的不同阶段和现状进行针对化的推进。
拥抱金融科技
拥抱金融科技。我国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完善征信体系的建设。数据是现代社会的新能源,不同于石化原料需要亿万年的沉积,数据由人创造,取之不竭。
金融科技的崛起,为征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另一种路径,过去传统模式下,只有信用卡记录、贷款记录、房产抵押等强金融属性的元素才可以作为征信的基础,在金融科技模式下,用户在线上的行为数据、消费记录等弱金融属性元素也可以成为征信的基础变量,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准入要求。在一些金融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建立物理网点难点极高,利用金融科技可以直接越过物理网点的时代,让一些边远地区的用户也能享有金融服务和信用数据的采集。
此外,区块链技术也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分布式记账等特性,为信用价值自由流转提供了理论和科技基础,区块链与信用经济有天然的契合,应积极探索区块链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最后,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以风险控制和盈利作为目标,实行政策引导,市场化操作战略。信用体系完善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以信用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活跃度。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18年6月刊,6月5日出刊,本文编辑:丁开艳
了解更多同盾资讯